西翥“一颗印”民居的
西翥文物
(相关资料图)
美丽传说
开
栏
的
话
南诏国时期(公元794年),西翥白族祖先从大理迁移建拓东城后搬迁沙朗定居,至今已有1229年,悠久的历史、璀璨的人文,为我们留下了一批“历史瑰宝”。近日,西翥街道推出“西翥文物”栏目,带领大家走进这些文保单位,进一步了解西翥街道厚重的历史,通过栏目让大家感受文物弥漫的温度,触摸西翥变迁的足迹,了解西翥地域文明演进的本质规律。
两千年前,滇池畔的民居大多为干栏式、井干式建筑,记录在战国和汉代的青铜器上。
两千年后,滇池边老昆明城和近郊民居结构多为“三间两耳倒八尺”的四合院形式,正房、耳房、门廊组成四合院,中间围成院落,昆明人称“天井”。其平面方正整齐,如印章盖地,俗称“一颗印”。
位于昆明城西北郊的五华区西翥街道,现存40幢“一颗印”老民居,桃园社区26幢、大村社区5幢、东村社区1幢、龙庆社区5幢、瓦恭社区3幢。建筑学的概念里,“一颗印”民居的基本建造范式为“三间四耳倒八尺”。而西翥的“一颗印”在建筑形态、建筑空间、建筑结构、技术材料等方面均根据特有的地域自然环境,依山就势、就地取材、因应环境而成,体现着祖先的生活积累和建造智慧。
“一颗印”式民居建筑,是一种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。
在功能上,“一颗印”底层正房的中央一间多为接待客人所用,左右为主人卧室,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、牛、马牲畜栏圈。楼上中间正房为祭祀祖宗的祖堂,或诵经供佛的佛堂,其余房间用以住人或储存农作物等。屋内地面一律是用石灰、桐油、瓷粉混合筑就的“三合泥”,使得地面平整而不滑,凉爽而不潮湿。
在装饰上,“一颗印”的厅堂、门楣、门雕、格扇、栏杆图案家家不一样,但都有福禄寿禧、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。门楣刻有日月、鸟兽等图案,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。
千百年来,“一颗印”是最普遍、最温馨的平民住宅。如今,随着城市的改扩建,“一颗印”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筑,已经越来越少……
来源 | 西翥街道
编辑 | 胡韦弦
编审 | 孙啸武 崔志超
终审 | 叶俊麟 姜媛
转载请联系我们或注明出处!
昆明五华发布(KMwuhuafabu)
标签: